首先,高度统一、一成不变的量化评价,其机械性模式的弊端十分明显。量化评价的出发点概是为了提高科研绩效,但不分学科、不分场域、千篇一律的过度量化,则又成为效率提升的可怕杀手。因为,它与学术生产的本质与知识创新的规律相违背,'效率标准扼杀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无法评估、只能加以运用和鉴赏的能力,是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动力之_。知识创新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活动的过程,而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辩证统_。"所以说,这种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并令大学不得不付诸实施的科研量化评价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量化弊端日益明显。众人皆知,学术生产有一个稳定性、延期性、时代性的特点,而目前采用的量化评价制度,使得学者的精神劳动往往得不到人们最深刻意义上的理解,人们对学者学术生产规律的认识也难以到位。从本质上看,这种看似十分理性和科学的评价制度设计,其实已经走向了理性的反面,其科学性也大打折扣,看似规范的制度背面处处却是失范的标记,表面公平的办法实质上并不十分公平。而只要存在制度的失范和不公平,就必然会影响到学者的生产情绪,进而影响到学术质量本身。本以追求高效率为目的的科研评价却在机械般的制度面前陷于低效甚至负效率的深渊。 效益小、效率低,正是固化形态下学术评价制度的又一弊端。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知识产品,正是学术生产效益小、效率低的现实表现。而效益小、效率低的制度根源,则在于过度量化的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及成果奖励制度中潜存的诸多不顺畅因素,尤其是学术生产关系的不顺畅。当下学术生产中存在的-些非自然、非理性的不顺畅因素,学者们无不感同身受。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当下的学术生产往往并非发自学者们心灵深处的内心独白,不是发自学者肺腑的自然结果,而是一种迫于无奈的学术生产应付行为。为了这种无奈,又不得不学会适应资源配置场域存在的潜规则,而学术资源配置场域的潜规则正是制度失范的结果。也即说,不论学者出于何种目的、何种需要的学术生产行为,都脱离不开制度失范下的潜规则场域,而当下学术场域的潜规则似乎太多,游戏规则者的力量又显得太弱。_旦制度失范下的潜规则超过了学者心理承受能力,学术生产必然会因"生产关系"的不畅而遭受致命的打击。 其次,学术资源遭遇的高度垄断,逼制了学术生产的繁荣。学术权力对学术资源的垄断,是当下学术生产场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比如,政府对项目、奖励、荣誉、经费等学术资源的控制,学术管理部门对评审组织权力的控制,大学组织内职能部门对评审结果的申报权力控制等等,都是学术资源被权力垄断的具体表现。无论何种垄断现象,对大学学术的繁荣和发展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阻碍和影响。 学术资源的垄断,源于学术资源的权力化。所谓学术资源的权力化,一方面是说,在知识规划的年代,学术资源大多被政府所控制;另一方面是说,学术资源主要被特定组织中的学术权威人物所垄断。这种垄断,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中,只有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员,才有可能获得这种资源的可能。这种学术规划制度,以及与这种学术规划制度密不可分的学术评价制度,是伤害学术生产、损害学术繁荣的一把隐性利器,也是学术规划和学术评价制度失范最为突出的表征。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在学术生产和评价活动中不需要权力和权威,恰恰相反,在特定的学术场域,学术权威的作用还必须给予应有的强化,因为,任何学术评价都不能缺失必要的学术权力和权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只是说,所有权力和权威的发挥都需要寓于规范的大学理性场域之中。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学术权力是怎样走向失范的?或者说学术权力是怎样对学术资源进行垄断的呢?笔者认为,学术资源遭遇的垄断并不是一个新命题,因为它涉及的是当下的一个公共话题,即大学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以及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问题。从这两重特有关系中,可以寻找到学术资源遭遇垄断的特殊原由。学术的规划时代与规划的学术生产,是当代学术资源遭遇垄断的最突出的制度环境。学术规划时代的生产特点在于,人们从事学术生产的主要动机,更多的不是源于教师本身内在制度作用下的内在需求,而主要是依赖于外在制度的惩罚、发号施令和被动执行。在这种制度压力下,学术生产虽然出现了似乎可以用来炫耀的数量繁荣;但实际上,这些繁荣背后则是教师不得不面临的强制性压力之下的诸多无奈。 再次,制度要素的官僚化结构对学术生产动力产生了巨大抑制作用。当下大学的治理制度往往具有官僚化的结构特征,这与制度形成过程中权力向制度领域过多渗透不无关系。学术生产场域也是如此,既有的学术生产评价制度与大学官员的构成结构与管理者的思维惯习密不可分。而正是学术场域出现的行政权力曰益强化的现实,才使学术制度曰益地彰显官僚化的特征,进而导致学术生产机制曰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一影响大学学术发展动力的机制问题,不仅在于发动机自身存在某些故障,还在于整个机体本身存在结构性的非和谐、非理性、非逻辑问题。就其结构性问题而言,其主要病源不在其它,而在于大学组织自身形成的富于官僚化的特征,以及大学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富于官僚化的意识。由于学术与官场关系的过分亲密,使得学术活动难以自主与自觉。 当下众多高校推动的学术生产制度和机制,其功利性导向和经济性目的已经超越了学术生产的非经济性目的。在这种机制引导下,造成了学术生产目标的严重偏离。教师从事学术生产的更多原因本应出于某种闲逸的好奇,出于心灵的宁静和安慰。然而现在众多教师从事学术生产一不论是发表论文、申报项目,还是争取成果奖励,并不是源于对问题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因为发表论文可以给自己带来额外利益,申报项目可以拿来更多经费,成果奖励能够获得意外报酬等。由于学术生产的内在激励因素出现了问题,因而必然导致学术生产目标的偏移和其它诸多问题,诸如:因学术生产深层领域的诸多不公平而引发的学术生产系列危机;因大学教学资本与科研资本流向的不公平,使得教师队伍分层曰趋明显,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育人为本的教学中心地位受到冲击,并因教师价值取向的偏移和学术精神的淡化,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数量中心"的实践范式和日趋严重的科研评价同质化现象导致大学理性精神失范,并直接影响了知识生产机制的创新和学术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生产的功利现象和学术价值的物质利益取向屡见不鲜,学术权力化、学术商品化、学术市场化、学术资本化的特征日趋明显,知识生产者甚至学术精英们的学术失范"惯习"难以得到有效逼制等等。 总之,学术生产场域的诸多案例无不表明,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失范,是引发学术资源无序竞争和学术产品粗制滥造的深层原因。基于大学理性分析高校学术生产数量繁荣的制度原因,理性审视学术制度失范现象的深层根源,有利于促使大学组织坚守学术生产的理性治理,有效逼制学术制度失范行为,实现大学精神创新之梦。 |